王陽明先生說,人須在事上磨練,方立得住,方能靜亦定動亦定。這就是說,動靜是統(tǒng)一的,舍動求靜反而可能達不到目的。
陶淵明在詩里寫道:“結(jié)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?!眲屿o在這里也是統(tǒng)一的,心靜了,自然就不會被外界的聲音所影響,心遠離了俗世的繁雜事務(wù),自己所在之處便成了獨屬于自己的烏托邦。
對現(xiàn)代人來說,追求的“靜”,是一種心的坦然和純潔,不被名利所牽扯,不被俗事所牽絆,不被房子、車子、銀子帶著走,不被人情世故所束縛,不會為城市里的鋼筋水泥感到冷漠。不會為地鐵轟隆隆的聲音所焦慮。不會被失眠所困,不會沉溺在酒精里麻痹自己。
因為想要追求這種靜,所以西藏被奉為了圣地,很多人將西藏行列入人生必做事清單里,想要借環(huán)境來凈化心靈,想要在這片沒被工業(yè)污染的凈土中找回初心。因為想要追求這種靜,所以農(nóng)家樂反而成了很多人出游首選,在田園生活中感受一番別樣的滋味,自己動手采摘,品嘗天然無公害的食物,不用再擔(dān)心所謂的地溝油,綠色安全的食物讓人心情變得更好。
然而詩歌和遠方終究是一時的夢幻,人們回過頭來還是要繼續(xù)自己的生活,那些暫時被壓抑的躁動和焦慮轉(zhuǎn)瞬間就會卷土重來。換個環(huán)境就能靜下來嗎?不,靜不了。
所以說,只有在事上磨練心性,只有在事上增強信念的力量,才能獲得真正的靜。否則就是越想克制“動”,反而是增強了“動”的力量。所以人要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,不斷通過事來增強、強化“靜”的意識,只有當自己本身的信念夠強的時候,人才能真正做到靜亦定動亦定。也像孔子說的,能夠隨心所欲不逾矩,人能對自己有極強的掌控能力,就不會輕易受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
成功的人大都如此,意志堅定,信念強烈,不論外界環(huán)境怎么變,自己都保持巋然不動的狀態(tài),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向前走。不動搖,也不迷茫。反而是越走,步伐越穩(wěn),越堅定。
每個人都需要在事上磨練自己的心性,增強內(nèi)心的力量。如此才能動靜隨意切換,無論是動還是靜,都足夠坦然淡定,不慌不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