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小組近日對"刺猬理論"這章進行了學習。雖然柯林斯講述的"三環(huán)相交理論"百密而無一疏,卻還是無法解答我內心最大的疑問。
與其說是我個人的疑問,不如說是世間大眾的疑問。在本章中,柯林斯以雅培等公司發(fā)現(xiàn)或轉變自身定位的案例著重強調了"自我認知"的重要性。因此,我暫且只能認為柯林斯發(fā)現(xiàn)了茫茫企業(yè)之所以不能從優(yōu)秀跨越至卓越的問題之一,卻未能將解決方案公之于眾。而我要問的就是如何解決--對于個體或企業(yè)來說,如何認知自我?
首先要說明的是,本章引子-- "認知你自己"這句話歸根結底應源自蘇格拉底的"自我"哲學,柏拉圖只是在此基礎之上有所繼承和發(fā)揚。其次,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,在中世紀基督神學觀的理念格局之下,其對自然哲學及奧秘的思辨始終局限在道德實踐領域,卻缺少科學理論根基。不過有一點,二者盡管均認為知識乃先驗,乃"靈魂固有",卻在其中肯定學習喚醒知識,使知識昭示于靈魂的決定力量。因此,學習的功用得以被重視。
基于此,我并不全然否認柏拉圖在《理想國》中所講述的一套"唯心主義"觀點,我認為"認知自己"的第一步,即為學習。學習不是為獲得外界附加的知識,不是獲得自身所不具備的實踐能力,而是為正心,即了解自己是誰?我的理性是什么?正如尼采所說,"理性--是我們走向毀滅的原因,那么自棄、誤解、蔑視、心胸狹隘、庸俗,往往就是理性的本身。"學習的目的正是更好地發(fā)現(xiàn)存在的真理,使人類固有理性成為行為發(fā)展的助推力量而非牽制或阻滯力量。
第二步,為追求。追求真理、明智、果敢等德性,從而完善自身德性與理性--這是本我內在與世界產(chǎn)生共鳴回響的過程。恰如佛洛伊德對"超我"的理解與界定:通過追求,通過本我與世界的融合,超我的形成才會超脫于"道德良心"部分而具備"自我理想"成分。在這一點解讀上,我認為與"刺猬理論"的闡述不謀而合:"自我理想"并非我"希望"自己在哪一方面做的卓越,而是我能做什么?我愛做什么?能在愛做和能做哪一點上做到卓越?因此,追求的過程是對自我和世界的雙重觀照,是對人類原始生命力的拷問與升華。或者,這也就如尼采所推崇的"成為你自己",只有真正明白何為自我價值,如何鑄造新的自我價值,我們才能稱之為成為具有社會人的高級行為模式(知情意行合一)的個體,正如實現(xiàn)從優(yōu)秀到卓越的蛻變。
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之粗陋觀點,并非字斟句酌且并非顛撲不破。